(十九大代表风采)西藏地质勘探人向巴扎西:为国家“探家底”
拉萨10月11日电 (周文元)盛夏藏北地区的旷野,夜晚寒风凛冽。地质勘探人向巴扎西裹着两层被子,在帐篷里辗转反侧,为眼前的钻探技术难题想着对策。
十九大代表向巴扎西。 周文元 摄向巴扎西曾啃下不少技术硬骨头。在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工作的26年里,他创造了在平均海拔5000余米的高地累计钻进进尺5万余米纪录,为西藏自治区以及国家的能源资源储备“探家底”。
在地质勘探的旷野上,共产党员向巴扎西经历了哪些磨砺?又发扬了哪些西藏地质人精神?在中共十九大召开前夕,记者专访了西藏自治区参加十九大的代表向巴扎西。
向巴扎西现为第六地质大队工程勘察部副经理。从参加工作时的普通钻工,到机台上的专家,在技术成长的道路上,他有很多的不眠夜。
向巴扎西在钻塔上作业。 周文元 摄“遇到技术难题,晚上就睡不着。”他对记者说,技术最难突破的一次是在去年。
去年8月,第六地质大队在藏北地区地质勘查,钻探到200多米时,钻头的冷却水难以回流至地面,地下气体也因此难以取样。为解决问题,他与技术人员每天开四五个会,想法子;两个钻探班12小时轮替一次,在钻探现场尝试不同的方案。
“只有理论,没有实践是不行的。”向巴扎西说,钻塔看上去操作简单易学,但要摸到其中的门道,没有七八年实践经验累积,是很难的。
第六地质大队队员们在旷野外就餐。 周文元 摄从一名技术工人,成长为钻塔机台上的“行家里手”,如今,钻探高级技工向巴扎西将长期积累的机械操作要诀、窍门手记整理成册,先后带出近20多名技术骨干。
特别是在国家能源战略储备藏北能源资源地质调查中,他与多名技术骨干6个月拿下6000米的进尺施工纪录,单口井深创造了西藏地区高海拔钻探施工破2000米的历史新纪录。
据了解,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,向巴扎西先后参与了西藏昌都玉龙铜矿、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矿、西藏山南罗布莎铁矿、国家能源战略储备藏北能源资源地质调查等20多项钻探项目,为西藏自治区以及国家带来了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。
图为第六地质大队驻地。 周文元 摄地质勘探工作,除了技术外,还过了自然环境一关。“眼看到9月份,技术突破不了,着急啊。”天冷了,冷却水容易结冰,钻头会因高温而损坏,修复工作更要花费更多人力和时间,这将影响年底交地质勘探报告的计划。
天寒地冻,呆在帐篷里也不能完全安心。“风吹起帐篷后,都能看到天上的星星。”常年在旷野外,向巴扎西晚上住的帐篷常常被吹得东倒西歪。晚上,他睡觉时,帐篷被吹得呼呼作响,有时还能听见狼嚎的声音。帐篷还曾遭狼袭扰,被撕开口子。
前行途中,车辆遇阻。 周文元 摄为了御寒,每次出发前,他要带五床被子,三床被子铺在地上,两床盖在身上。“感冒了就麻烦了。”他说,野外活动范围小,六七个人住一个帐篷,又在一个锅里吃饭,感冒很容易传染,这样会影响工程进度。
与以往相比,现在的工程进度要比以往快多了。据向巴扎西介绍,在他工作的最初十年,机械设备都是靠人工搬运,最重的器材500斤,要三四个人抬。如今,队里有了更多的作业机械设备后,装卸便捷省力多了。
搬运器材的担子轻了,在向巴扎西看来,为国家能源资源储备“探家底”的担子,不能减,也不曾减过……(完)
责编: